<form id="jvnrt"></form>

          <noframes id="jvnrt"><form id="jvnrt"><th id="jvnrt"><th id="jvnrt"></th></th></form>
          <address id="jvnrt"></address>

            <noframes id="jvnrt"><address id="jvnrt"><th id="jvnrt"></th></address>
            <address id="jvnrt"></address>

            您的位置:首頁 >互聯網 >

            京東還沒跑到拐點

            2023-08-19 14:43:41    來源:維科號

            文/王慧瑩

            編輯/子夜

            重拾低價心智五個月,京東到了交成績單的時候。

            8月16日,京東集團公布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。這是許冉以CEO身份發布的首份季度財報,也是京東深入落實百億補貼戰略以來的首份季度財報,意義不小。

            從業績上看,京東的利潤算得上亮眼。財報數據顯示,2023年二季度,京東集團收入達到2879億元,同比增長7.6%;實現經營利潤83億元,同比增長118.4%。

            圍繞低價主命題,京東開放第三方商家,推動自營和第三方商家進一步“平權”。2023年第二季度,京東新增商家數量同比增長417%。

            從3月初高調開啟“百億補貼”頻道,到京東20周年活動強調下沉市場,幾乎京東的所有動作都圍繞低價展開,而低價的本質在于謀增長。

            自從京東實行低價以來,市場關心的問題在于,實行低價的京東如何保持營收高增速,并讓資本市場滿意?如今,京東營收同比增長7.6%,低于同期網絡零售大盤的增速10.8%。

            營收增長沒有想象中強勁的情況下,財報發布當晚,京東股價在美股和港股均出現下跌,截至發稿,京東美股和港股的跌幅分別為3%和1%。

            這意味著,京東還沒真正跑到拐點,資本市場對它的表現也并不滿意。

            當然,京東的低價已然開弓沒有回頭箭,電商市場的一輪輪比拼也將持續,商家生態和供應鏈優勢仍會是京東的重點。未來,想要實現更多的增長,京東仍要繼續做好平衡,并將KPI回歸到GMV、利潤和現金流。

            1、怎么做低價和保利潤,京東給出了答案

            京東如何在實施低價戰略的同時,保證利潤?這是過去半年市場關心的問題,也是京東需要證明的。

            8月16日,京東集團公布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。第二季度,京東實現收入2879億元,同比增長7.6%;實現經營利潤83億元,同比增長118.4%;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,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率達到3.0%,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。

            大漲的利潤,無疑是京東此次財報的亮點,這也很好地回應了此前外界的質疑。百億補貼吸引消費和守住利潤率這個天平該怎么平衡,京東似乎找到了方法——降本增效。

            得益于京東強大的自建物流體系,及倉配模式和配送網絡,2023年第二季度,京東在自營商品 SKU 數量達到千萬級的基礎上,庫存周轉天數為31.7 天,履約費用率從去年二季度的6.1%降至今年二季度的5.8%。

            要知道,履約費用率的下降不容易,每下降一個百分點的履約費用率就會帶來大部分的成本節約。有業內人士表示,京東此次下降0.3%的履約費用率,對應一個季度就是7-8億元的成本節約。

            也正是這樣的成本下降,讓京東可以在不壓縮上游利潤和自身成本的同時,把這些節約下來,為百億補貼和低價戰略,提供彈藥。

            不可否認,供應鏈基礎設施優勢是京東長期實時低價的底氣。這是京東過去20年的護城河,也是京東未來20年的關鍵。許冉在上述電話會議中表示,京東始終都聚焦在供應鏈基礎設施和差異化競爭優勢上。

            另一邊,利潤的提升則來源于京東的“開源”。

            具體到各業務來看,京東的收入主要由京東零售撐起,盡管這部分收入增速正在下滑,但本季度仍為京東貢獻了2532.80億元的收入。

            其中,核心優勢品類3C產品收入為1521.31億元,同比增長11.4%,帶動了京東整體營收的增長。京東CFO單甦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,2023年二季度,京東個人電腦、家用電器產品的市場占比、客戶留存度、用戶池規模均實現了雙位數增長,“每客的GMV也實現了高單位數增長”。

            值得關注的是,在今年二季度財報中,京東罕見地重點介紹了線下即時零售業務。

            財報顯示,618期間,京東到家合作實體門店數同比增長80%,家電、電腦、美妝、運動戶外、酒等多品類的成交總額均有三位數以上的增長。與此同時,2000多個縣區市的消費者在京東618期間體驗到京東到家“小時達” 服務。

            事實上,二季度京東布局即時零售的動作不斷,即時零售成為京東押注的新增長點。6月26日,京東集團成立“創新零售部”,整合七鮮、拼拼等業務成為獨立業務單元,這一業務將深入零售線下業務布局,探索創新模式,由京東老將閆小兵負責帶隊。

            不過,短期來看,線下即時零售可能并不會成為京東的主要增長點,尤其是線下燒錢擴張的路子已經不適用于現在降本增效的京東,整合線上線下資源仍是增長的關鍵。

            對于自己擔任CEO后的首份季度財報,許冉還算滿意。她強調:“二季度,得益于持續優化的業務結構,以及領先的供應鏈能力,京東取得了穩健的財務和經營表現?!?/p>

            不過,對于外界關心的另一個問題,也就是具體低價策略給京東帶來了多少成效,京東并沒有給出更清晰的回應。

            2、京東還沒跑到拐點,資本市場難滿意

            京東的焦慮,還沒完全解決。

            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來自資本市場的審視。京東美股股價在財報發布次日報收34.88美元/股,日內下跌3%。

            究其原因,京東整體營收的增長乏力,難以讓資本市場滿意。

            二季度,京東總營收達到了2879億元,同比增長7.6%。這低于淘天集團同期12%的增速,也不及網絡零售大盤10.8%的增速。

            對此,京東高層解釋為,“業務和商品結構的調整,疫情結束后消費緩慢回歸,以及疫情期間的高存貨等”,并相信通過供給的豐富,能在下半年將收入增速拉回雙位數。

            二季度有618大促加持尚未回到雙位數收入增速,下半年京東必須要做出更大的努力。

            一個難點在于,既要順應降本增效的大趨勢,還要長期投入百億補貼,京東已經走在了一個十字路口上。而無論是走向哪一個十字路口,都要依賴京東的基本盤——京東零售。

            當賺錢和省錢的任務幾乎都要依賴于京東零售,京東集團這根支柱似乎承載了太多。更棘手的是,京東零售的前景并不樂觀。

            今年二季度,京東零售收入為2532.8億元,增速只有4.8%,這個增速低于京東集團整體增速。

            京東營收構成,圖源京東2023年二季度財報

            從具體零售品類來看,電子及家用電器、日用百貨占比最高,基本占據了大半壁江山。也正是日用百貨商品收入的拉胯拖了京東零售的后腿。

            二季度,日用百貨收入同比下降8.6%,這不僅沒有挽回一季度同比下降8.7%的態勢,也與疫情期間30%以上的增速相差甚遠。

            相比之下,國際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,今年1-5月,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,穿類、用類商品分別增長14.6%、11.5%。本質上,這透露的另一個信號是,京東低價對于消費者的吸引依舊有限。

            據久謙中臺對京東百億補貼和拼多多百億補貼的監測,同款商品中,京東價格更低的商品占比只有兩位數,更多是和拼多多百億補貼同等價格的商品。

            當京東將百億補貼的重點放在優勢品類3C電子產品上,卻忽略了對日常高頻消費的日用百貨的投入。尤其如今消費者對價格更敏感,京東對日用百貨的調整也需要時間。

            在Q2財報后的電話會議上,許冉也坦言,“想要推動天天低價的日銷模式,還是需要更多努力,或者說更長的時間周期,逐步地去改變用戶的心智?!?/p>

            收入增速緩慢,直接影響了京東零售的利潤。二季度,京東零售經營利潤率僅為3.2%,同比下滑0.2%。

            在財報電話會上,有分析師問及京東零售經營利潤下滑的原因。高層給出答案是用于營銷、補貼的成本增加,尤其是百億補貼和618這兩項活動的支出。

            事實上,拉長時間線來看,京東零售業務增長乏力已經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。

            綜合近幾年財報,2020-2022年,京東零售營收6939.65億元、8663.03億元、9299.29億元,同比增速25.66%、24.83%、7.34%。其中,2022年二季度,京東零售營收同比增速僅為3.9%,2023年一季度營收更是出現負增長,同比下降2.4%。

            長期以來,京東零售占據著京東近90%的營收,是京東穩定的營收支柱。今年二季度,京東依然是依靠優勢品類3C電子產品提升了整體零售的收入,但對3C品類依賴明顯、嚴重偏科,增加了京東零售的不確定性。

            既要也要又要,利潤、增速、股價,一個都不能少,京東百億補貼的低價之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

            3、大量涌入的商家,能不能讓京東重回高增長?

            擴大的商家生態或是京東新的增長點。

            自從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為集團定調后,與組織、管理層變動并行,京東開始陸續完成對低價戰略的落地。

            最明顯的是,京東開始改變對自營商家和POP商家的態度。過去20年,京東形成了較為平衡的“自營+第三方商家”混合模式,其中,京東的商品多為自營模式,自營GMV超過平臺一半。

            現在,劉強東強調,“要實現自營和POP商家的良性競爭,不能單純追求GMV,誰能做到低價就給誰流量”。

            2023年1月起,京東面向第三方賣家發布“春曉計劃”,旨在降低開店門檻,引入更多廠牌、白牌等產業帶商家,豐富平臺低價商品供給。

            在財報后的電話會議上,京東也提及,“從年初以來,我們簡化了商家的入駐流程,然后也加大對商家的扶持力度,包括降低運營成本、提供更多的運營工具以及更加清晰的運營規則等?!?/p>

            吸引第三方商家、開放京東商家生態,一系列動作之后,今年二季度京東商家生態迅肉眼可見地擴大。

            2023年第二季度,京東新增商家數量同比增長417%,且第三方商家業務增速連續兩季度超過自營業務,保持在兩位數區間。京東CFO單甦表示,未來預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,京東的第三方賣家占比會最終達到60%。

            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第三方商家,京東的本質目的仍在于謀增長。今年二季度,第三方賣家貢獻的服務收入同比增加30.1%至541億元,占總營收的比例達到了歷史新高的18.7%。

            從這點上看,第三方商家的擴大的確為京東創造了增長。不過,自營和POP模式天然存在著矛盾,既要自營的品質,又要POP商家的價格優勢,怎么平衡依舊是難題。

            過去,消費者選擇京東是看中了自營商品更好的用戶體驗,更快的配送速度。如今,開放第三方商家,劉強東還強調開放第三方物流,隨著更多第三方商家的涌入,京東過去又快、又好的優勢在減弱。在消費者的質疑下,京東還是要做好低價與商家之間的平衡。

            用京東零售CEO辛利軍的話來說,京東未來的策略是分層的,“對于追求品質的消費者,主要靠自營扛起大旗,對于價格敏感型消費,靠第三方的POP商家拉低價格”。

            需要注意的是,百億補貼不是京東自己單方面的投入。在去年Q4的財報會上,許冉就表示,“百億補貼”仰賴的是平臺、商家和供應商的共同努力。劉強東也表示過,百億補貼不是一味的低價補貼,而是通過優化履約成本“節省”出可以用于補貼的“經費”,以及通過規模效應讓商家在“降價的同時效益最大化。

            換句話說,京東的補貼費用并非全由京東承擔,第三方商家可能要犧牲自己的部分利潤來降價。而這能吸引多少商家參與進來,對于京東也是考驗。增長417%的商家,能為京東帶來多少增長,也要打個問號。

            重拾低價心智,京東的決心已然很明顯。只是,這場戰役的周期注定是漫長的,平衡好利潤與價格、平衡好自營商家與POP商家,京東才能更快更穩地跑到拐點。

            (本文頭圖來源于京東微信公眾號。)

            關鍵詞:

            相關閱讀